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不要等待父母的道歉

发布时间:2018-09-04 16:23:00 点击:
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有人做了一个“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调查,排名前三项分别是:贬低打击嘲讽子女(剥夺了孩子的镜映需求)、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子女(激发出孩子的能力耻感)、认为他们总是正确的(剥夺了孩子的对抗性需求)。

调查结果鲜明地映射中国不少家庭的教养是以羞耻为中心特征。这样的家庭沉浸在羞耻感中,父母凭借家长身份有意无意地制造出单向的羞辱关系,以言行散播制造令孩子羞耻的事情。用科胡特的话说就是,这类孩子承受的是碾压性自恋伤害。

我们会不停地幻想着父母终有一天向我们道歉,但残酷的事实往往是“我们在等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我们道谢” 。

等待父母道歉似乎是一场执念的苦役,且永无尽头。如何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两性有意愿便可生儿育女,父母和孩子便形成了选择和被选择的关系,父母可以选择不要孩子,孩子无法选择他们的父母。

这就是谁也逃脱不了的宿命,世界并没有完全平等那回事。就好比,小蝌蚪的父母永远只能是青蛙,而不可能是麻雀。也许小蝌蚪日日都在幻想变成一只会飞的麻雀,永远离开这只丑陋的青蛙,可是这只青蛙终归是你的父母,与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算物理距离拉开了,心理上始终藕断丝连。

伤害绵延数年制造出家庭悲剧并蔓延渗透到方方面面,两代人有时会尝试着沟通和解,但多数事实证明抱头痛哭泯恩仇、彻夜长聊和解都是将复杂的人性和情结的深重过于浪漫化了,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说服和改变对方。

你很难单纯地爱着父母,或单纯地恨着父母,而是爱恨交加地与父母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给伤害找个合理的解释,整合情绪情感,不追究行为者(父母)的责任,这是每个人生命中必须面对和消化的课题。

作为子女,我们似乎只能轻抚心头的伤疤,并为永远失去“一雪前耻”的机会而哀悼。

正如《飘》所言:“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父母有意无意的伤害和孩子恐惧可怕的幻想联袂在孩子心中烙下了永难愈合的伤疤。

迈克尔·雅克布斯认为,儿童在心中持续地内化着父母的体验,他们感知到的父母权威可能比父母所认为的更加可怕。内化的人物被儿童的认知重新铸造,赋予了新的形象。这或许就是一种生命的“误解”,而误解便是创伤的真相。每个孩子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内化了的父/母形象,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即使他们的父/母能有所改变,为曾经的所作所为悔恨不已,父母在孩子们年少时的所作所为依然在孩子心中留有深深的烙印。父母的道歉并不会成为治愈创伤的琼浆玉液。

然而有些孩子不得不面对父母真的不爱你的真相,天下确实有只爱自己不爱孩子的父母,有时甚至是明目张胆的。我们要去原谅他们吗?

记住,原谅可以选择。

也许我们感到自己受到的伤害太大,难以原谅父母。也许我们想原谅,却找不到原谅他们的动力。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原谅并不是有义务,一定要原谅父母时,原谅才有意义。真正的原谅不会提出任何要求。如果我们原谅父母,我们不一定必须爱他们、或者忘记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谅有时也会暗含着可怕的诅咒,诅咒你永远处于受害者的位置,当你居高临下地说:“你伤害了我,我原谅你!”时,这可能就是饮鸩止渴。

你要坚定信念:改变生活的权利永远在你手中,这与父母是否承认错误无关。与父母和解似乎是更治愈的心态。与自己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和解;与父母的无心、盲目狭隘、自私和解;与人性的局限和解;与生命的无常和解。实在无法和解,那就与你的不和解和解。


扩展阅读

育心烟台心理咨询中心

烟台心理咨询师

免费在线专业心理测试(官方版)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一)

心理案例分析(二)

常见心理咨询问题解答

心理专家解答来访者问题集锦

媒体报道及杂志约稿

心理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的步骤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