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问答
《亲子》杂志--惩罚亦有道节选
发布时间:2014-05-25 11:02:00    点击:
惩罚亦有道

(作者:烟台心理师周瑾  《亲子》约稿)


某天我跟同事吃晚饭回来的路上,远远就看到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儿,正在被已经情绪失控的母亲大声斥责,在路边。这位妈妈边大声责骂孩子边推搡着孩子的身体,男孩儿一脸不知所措、惊恐万分、小心翼翼的看着正在失控的妈妈,正在吃晚饭的时间,路人来来往往,多是看一眼就尴尬的匆匆走开。我和同事路过时停了下来,就这样看着这对母子,妈妈说:“你就希望我不要你了,是不是!好,我不要你了!”逐渐的,妈妈意识到我们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也许也觉得尴尬了,就撇下儿子扭头自己进了旁边的拉面馆,孩子站在那里,眼神里满满的都是泪水和惊慌失措,不知道是该跟上这个此刻仍然暴怒的妈妈,还是该远远的躲着,最终他还是跟进了拉面馆。我于是跟进去,近距离的看着这个孩子,猜想,他此刻是多么的矛盾?一边知道自己错了,一边不敢接近暴怒的母亲,孤零零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一个人来帮他说句话安慰妈妈,或者来帮他抚平内心的惊恐和焦虑。
这种激烈的、示众的惩罚行为,通常被这样做的家长解释为“让他一次就记住!”。实际上,确实是在伤害孩子而非教育孩子。
在公众场合,这样失控的行为不是教育,是妈妈在泄愤,这就是赤裸裸的剥夺孩子的自尊自爱。所有已经为人母和将会为人母的妈妈们,都要锻炼自己有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虽说妈妈也是人,有弱点,但是别忘记了,妈妈更是一位引路人。作为引路人的妈妈,更重要的身份是教育者,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的教育者。
在我们国家,父母教子的方式多种多样。中国式的教育自始至今大致有两个特点,一是含蓄,二是直接。表达爱的时候,中国的父母含蓄隐晦,给予孩子惩罚教诲的时候,却直接了当毫不留情。我们老祖宗传下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那是在老祖宗的年代,等级和身份十分重要的年代,孩子们是在长幼尊卑中成长起来的,被文化潜移默化了,心中默认这种打罚的方式是合理的。如今呢,随着西方教育文化的引进,我们都在倡导“平等尊重”的教养观念,“要与孩子做朋友”已经成为如今的教养环境了。在这样“倡导平等和尊重”的大环境下,如何再施行“打罚”教育呢?孩子们被打了就离家出走的,屡见不鲜。由此,心理学家提出,“如今要想实施棍棒教育,需要先于孩子建立好关系,在稳固的亲子关系下,略施棍棒,也无妨。”
我曾经写过,怎样的惩罚才是正确的、适合于当今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在这里稍作总结,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要不要惩罚?
有些情况是例外的,其中之一是“焦虑型父母”。焦虑的父母喜欢把问题放大延伸。总是能够“发现问题”的家长,要先自我检查。查看自己的性格是否是善于焦虑的,如果是,那么惩罚的实施就要先放一放,首先要去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分清楚哪些问题才是真的问题,再考虑用什么方式略施惩罚。
需要惩罚的时候,往往是在孩子违反原则的时候,是否触动原则是父母们实施惩罚的教育关键点。


本文节选《亲子》杂志

作者:烟台心理咨询师周瑾

更多》》烟台心理咨询师周瑾简介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