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科恩伯格客体关系五阶段

发布时间:2017-03-03 15:37:00 点击:

康伯格相信内在客体关系会发展为原我、自我及超我的结构,如前所述。康伯格也把结构形成视为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正常发展的失败会导致各种形式的精神疾病或精神病理。


阶段一:发展的最早期阶段含括生命的第一个月

在这阶段很少发生什么能影响到人格结构的建立。然后开始未分化自体再现及客体再现的逐渐形成(Kernberg,1976,p.60)。未分化意指自体再现和客体再现彼此融合一起,而自体和任何客体之间没有有意义的区分。这阶段的问题会在自体和客体再现欠缺发展上显示出来,以及之后无能和母亲建立起一正常的共生关系。这种和母亲间没有能力建立一亲密关系的情形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称之为“自闭性精神病”(autistic psychosis)。


阶段二:婴儿的第二个月到大约六或八个月大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建立并巩固“好”的自体客体再现单元。在这个阶段中,婴儿从母亲那儿所得来的愉悦、满足经验乃建构出和客体(母亲)种种意象融合的自体种种意象,而这些意象连结着愉悦的感觉。这些就是自我将形成的“好”的、未分化的自体客体单元。

在此同时,愉悦经验建立“好”的自体客体再现,挫败经验则建立“坏”的自体客体再现而有痛苦的、令人挫败的及愤怒的经验。在此阶段,“好”的再现和“坏”的再现藉由原始分裂机制彼此分隔开来。

当自体意象在“好”的自体客体再现中和客体意象分化开来时,第二阶段即结束。也就是说,这些自体-客体意象分化为一自体意象而和客体意象分别开来;它们偶而会重新融合成一自体-客体意象,然后再次分化。"坏"的自体-客体单元在此阶段尚未分化,而婴儿把它们推向心理经验的边际,在那里它们是第一意义下的一个“在那里”(“out there”),或是一个“在自体之外”(outside the self)的世界。

康伯格有关发展阶段的这个第二阶段是和玛格丽·玛勒的共生阶段部分重迭一起。


阶段三:6-8个月大开始一直到18-36个月大

第三阶段大约涵盖玛格丽.玛勒所描述的分离与个体化阶段的相同期间,即6-8个月大开始一直到18-36个月大时完成。此阶段的开始是在核心“好”的自体客体再现中自体再现和客体再现间的分化完成时,且包括在核心“坏”的自体客体再现中自体再现与客体再现间分化开始时(Kernberg,1976,p.64)。简言之,此阶段的特征是自体和客体再现的分化,即自体和非自体划清界限时。

“好”的和“坏”的自体再现与客体再现在开始时是分开来同时存在的,然后逐渐整合在一起。阶段三的结束是在“好”的和“坏”的自体再现终于整合成为一整合的自体概念(integrated self-concept)时。这时也发生“好”的和“坏”的客体再现整合为一“全体”(total)客体再现,此即客体恒常性(object constancy)的达成。

分裂的使用以便把“好”的和“坏”的分别开来,这在此阶段是正常的。这就是孩童保有其和母亲间理想且好的关系以避开令人挫败和坏的(东西)污染的方式。正常小孩会渐渐减少其对分裂的使用,但边缘人格则继续会利用分裂机制以保护其脆弱自我免于产生令其混乱的焦虑情绪。

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间的分化对建立稳定的自我界限会有所建树,虽则它会继续是脆弱和变动不定的。这时尚未有一整合的、充分的自体意识或对他人有一整合性的概念,所以这仍然是一个“部分客体关系”的阶段。固着在这一阶段或者有一病态性退化达到这个地步乃决定了其边缘性人格组织的形成。


阶段四:第三年后期到第六年时结束

阶段四(Kernberg,1976,p.67)开始于第三年的较后面部分而持续到整个伊底帕斯期,这大约在第六年时结束。这个阶段和玛勒的实践期、和解期及客体恒常次阶段重迭一起。

此阶段的特征是把部分意象整合为整体意象。“好”的孩童自体意象带有愉悦感觉而“坏”的自体意象则带有攻击感觉两者会合并成一整体自体系统。类似地,带着愤怒感觉的“坏”客体再现是和带着愉悦感觉的“好”客体意象(母亲)一起的;孩童现在具有一个整体的且符合现实的母亲再现。

自我、超我和原我被聚集成为此阶段中的内在心理结构。自我认同——种种认同和内射的整个组合——在第四阶段中建立起来。客体再现的内在世界愈来愈组织良好且被了解;兄弟、姊妹、婶婶、叔叔对孩童而言变得具有某些意义了。

潜抑机制现在变成自我主要的一个防卫操作。从此点开始,潜抑把原我和自我分离开来,而康伯格曾说过,原我作为一心理结构只在此一阶段时才真正存在。这样的整合陈述意味着一个自我和原我所发展出来的共通母质(matrix)或根源(source)(Kernberg,1976,p.69)。因此,就康伯格而言,自我结构似乎先于原我结构,这在根本上改变了古典精神分析认为原我先于自我存在的顺序。康伯格对此一顺序的翻转来自他强调客体关系以及环境对自我结构形成的重要性。某些自我功能需要呈现出来以和环境中的客体关联起来。

当潜抑愈来愈普偏而原我愈来愈有组织,那曾经对孩童的意识易于接近的原始要素被潜抑并保留在原我的潜意识部分里。因之,强烈的感觉(可能是无法控制的大发脾气以及原始的黏附感觉),如同没被接受的内化客体关系,也被潜抑,而这更进一步对原我的整合有所贡献。这些困扰人的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单元,带着其破坏性的感觉,仍处于原我或潜意识中,除非它们在一个深度的退化或心理结构的崩解期间回复到意识中来,就像在一“精神崩溃”中一样。

在阶段四当中也会有超我作为一独立的内在心理结构的整合。康伯格跟随贾克生提出了一个超我发展的三层级架构(three-level schema)。最早的超我结构是衍生自敌意的、不符现实的客体意象的内化。这些具虐待性的超我前身可对应于克莱茵的原始性、虐待性超我以及费尔邦的反力比多客体。如果一位小孩曾经历过强烈的早期挫败及攻击,他就会有较强烈的、较虐待性的超我前身(Kern-berg,1976,p.71)。超我结构的第二层次是来自自我的理想自体和理想客体再现。孩童的超我必须把这些想望的、神奇的、愉悦的再现和较攻击性的、较虐待性的前身整合起来。此项整合会修正并调和处理(tone down)这些绝对的、幻想式的原始理想以及虐待性前身。它同时也进行下列过程,即自我已然开始修正并整合内化客体关系的原始力比多及攻击特质。超我形成的第三层次是对那比较符合现实的需求和伊底帕斯期间父母的禁制之间的内化与整合。


阶段五:始于孩童后期

康伯格的第五个阶段是在孩童后期及完成超我整合的时候开始(Kernberg,1976,p.72)。超我和自我间的对立或冲突减少了。当超我整合完成时,它促使自我认同更进一步整合与巩固。自我认同会在内在客体再现的情形下藉由和外在客体的重新形塑经验这一过程继续演化,且这些内在客体再现会在和真实人物相处的经验下被重新形塑。这些经验进一步形塑其自体概念。(节选自《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标签: 烟台心理咨询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