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坏行为是孩子求助的信号

发布时间:2018-08-02 15:37:00 点击:
接受过精神分析观点的人可能会对“管教”这个词有些排斥,这个味道跟温暖、容纳、共情不太一致,可能会让人觉得刻板且严苛。经过精神分析的洗涤,不少人相信,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充分地满足他,他自然而然就会发展得很好。其实呢,可能是我们对这种养育方式太理想化了。

同时这种养育方式,3岁以前是可以的,或者说2岁以前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这种“高山无害奶源”的养育方式一直持续下去,比如持续到五岁,其实也会剥夺孩子应该获得的重要的养育内容。可能剥夺掉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他很难发展出自己内部的力量来适应现实。

而3岁孩子要面对的现实和6岁孩子要面对的现实,以及9岁孩子、15岁孩子所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完全不同的。就像前面那个4、5岁的小男孩儿,他对身体的活动的享乐、对内在攻击性力量的掂量、对禁止的反抗都不会跟一个2岁的孩子一样。

他如何更新自己和外在现实环境的关系,他如何更新对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的认知,他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来准备好适应某些必要的现实,不被现实打击和摧毁,反而有适当的能力来创造一个符合他自己的现实呢?

上个星期,一个老同学微信上问我,女儿刚上小学,学习习惯很不好,要怎样能让女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可能是绝大部分父母的难题,怎么能让正在上学的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其实核心只有一个:自律。简单说是,自己能管理自己,同时了解如何为自己负责。更精神分析的说法是,如何成为一个更独立的人。而这一个最大的核心任务,是需要在孩子逐步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教导,帮助他搭建起来一个相对完整的功能。

到了上小学再开始,其实已经算是比较晚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的几年,还没有发展出适当的自律能力,那么学习就会成为半终生的障碍。未来的中学、大学、工作,可能会有些轻、中、重度残疾的状态。

虽然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很多毛病,但是大体上能够适应这个体制,对每个孩子来讲,利大于弊。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比家庭有更多规则。三岁的孩子如果在家庭中没有接触过规则这个东西,他在幼儿园就会失控。幼儿园不会为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只适合他的规则。那么当这个孩子无法理解和一定程度遵守幼儿园的规则时,他在这个环境中就会感到很困惑也很无力,甚至被边缘化。这种被边缘化,正是一些问题行为的原因。

再比如,孩子上小学了,一个班级会比幼儿园又有更多更不同的规则,如果一个孩子在此前,理解和接受规则的能力没有发展起来,那么他也不可避免地会被边缘化。对于孩子来说,无论在哪里,他都希望是被接受、被认可的。如果他不具备被接受被认可的能力,也就无法创造一个相应的现实。想想还是挺让人忧心的。

极端情况就是反社会人格了。他们的一生都在破坏规则,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理解和接受规则。

那要如何让小小的孩子,能够在进入更大的现实环境前,就有基本的能力呢?就像我的那位老同学所困扰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放着作业不做,只想看动画片,对做不做作业感到无所谓。这其实不是学习习惯的问题,而是从2到6岁这之间,持续地、无数个小情景中,是否帮助她建立了自律的能力。

当孩子不好好吃饭只吃零食的时候,当孩子不让看动画片就嚎啕大哭时,当孩子在超市的零食柜台前大发脾气时,当孩子故意砸坏玩具时,当孩子打人咬人时……

我们的孩子在内心中呼唤“管教”,渴望父母用一种充分了解他们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感到自己是安全、可控的。当这些时刻出现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并能够真正的管教孩子,而不是只有禁止、阻拦、批评、惩罚,也不是单纯让孩子感到羞愧、内疚、自责、不被爱、被抛弃,让这些情绪淹没他,而无法思考有些事情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当孩子犯下了必然的错误,你是否能让孩子意识到,他是可以被原谅的,这些错误也是可以被修复的。因此他也能从犯错中获得对自己的积极的体验,而不是自感被蒙了一层灰。

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发展专家塞尔玛·弗雷伯格说过一句话:一个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个感觉自己不被爱的孩子。

美国家喻户晓的儿科医生与发展心理学家布雷泽尔顿教授说:对他人感同身受并能因此给予关怀的能力始于童年早期,但会终身发展。

感到悲哀的是,即使是一些成年人也从来没有完全发展出这样的能力。但最终,每个人的行为并不会只依赖于外界施加的规则(除非是在监狱里),而是基于自我管教。相应地,自律也被个人对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的觉察及顾虑所影响。

“高山无害奶源”的养育方式的好处,现在已经被很多父母意识到,并正在学习。但是在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也需要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帮助他在现在以及未来发展必要的能力,适应现实以及创造现实。

布雷泽尔顿教授的一套书在美国备受父母喜爱。这套书终于在国内出版了——《给孩子立规矩》、《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读懂二孩心理》。

这套书最棒的地方是,列举了不同场景中的处理技巧。对读者也有很多提示,不同特质的孩子,处理的方式也会不尽相同。语言平实,情景丰富又有代表性,没有半点理论概念。相信所有父母都能看懂,并且明白该如何做。

这套书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大多数成人需要再次内聚整合的内容。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完全理想化,又权威又亲和,充分了解孩子,还有智慧的父母的形象。

这可能是我们内在所缺乏的父母的样子。很多到了四五十岁,还在处理与内在父母关系的人太多。比如我自己。很多人误以为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就是跟年迈的父母讲道理或者“算账”,希望他们能改变,或者能承认当年他们做的不足的地方。

我们终身都会携带着孩子的部分。即使已经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和父母的分离,但我们的孩子的身份,并不会轻易消失,也没有必要让它消失。那些过去作为一个孩子对外界的人事物的反应,当我们年迈的时候,也会部分地按照那个反应去反应。

就这样被管教

我们是否允许自己领养一对好的内在的父母,不必完美,却能平和有办法的与我们内在的孩子共处?当我在看布教授这套书时,找到了除了“意愿”这种抽象的东西以外,切实可运用的东西。如果我们还是一个孩子时,能被这样管教该多好。

这么多好办法,真的可以给我们的内在父母充分的滋养。当然了,现实中父母们,如果能使用这些办法也是非常棒的。

当我们内在的父母被支持得足够,也就能放下对真实的父母的需要和期待。

作者|心理咨询师付丽娟


相关阅读

育心烟台心理咨询中心

烟台心理咨询师

免费在线专业心理测试(官方版)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一)

心理案例分析(二)

常见心理咨询问题解答

心理专家解答来访者问题集锦

媒体报道及杂志约稿

心理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