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心理动力学理解

发布时间:2017-11-15 08:43:00 点击:

“我不说,憋死你”:

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动力学理解

案例报告/讨论部分 · 略

天布老师


所以接着你最后一句话的关键词是

“在思考”。

刚才大多数反馈都是思考,

很偏向于理解,

偏向于联想,

偏向于猜想。

比较少的感受和情感波动。

这也呼应了第一个发言人的

第一个关键词,

就是“寡淡”。

来访者的信息、特点很多时候是

借助于治疗师呈现出来的。


上一个病人会卷入很多情绪,

对治疗师的生气,

对父母的愤怒……;

但是这个人带出的情绪很少,

这可能是防御方式之一

“寡淡”。

“寡淡”有几种形式,

我们做一个辨别:

最严重的“寡淡”是精神分裂症的淡漠。

因为缺乏情感能力,

表现为“淡漠”,

是一种苍白感,空洞感,贫乏感;

另一种淡是你能知道,

能感觉到里面有东西,

但是隔着厚厚的墙,

传不出来,

属于“情感隔离”的淡,

跟精神病性的淡漠不是一个水平。


这个人是后者,

ta用话、用事情表达情感,

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是隔离状态。

因为这种隔离状态,

造成一个现象,

ta不善于把自己的情感

用情感交流的方式呈现出来,

憋在里头了。


“憋”也有各种不同的内容:

一种是“没事偷着乐”,

见人很淡定,

但是心里有喜悦感;

还有一种是“闷骚”,

这是一种兴奋,激动

。还有一种是“愤怒,失望,悲伤,委屈”。

这些都会因为隔离憋在里头。

这些东西如果不用情感交流的方式,

就会用“疑病”或“躯体化”的症状,

但是查不出疾病。

总是疑神疑鬼。


“疑病”机制一旦发生要警惕,

这是一种无言的抱怨。

用自己的疾病状态在申诉控诉抱怨某人。

抱怨的这个人

是ta无法向其表达或者自己没有能力表达。

“疑病”和“隔离”机制的背后还有一种机制

就是“被动攻击”,

这是连环套,相继出现。


“我不说我憋死你”;

“我不难受,你看着难受”。

跟ta呆在一起的人就非常难受:

“有话不好好说,有事儿不好好讲,

整天哼哼唧唧,你咋没完没了,

啥时候是个头?”

这是一种“被动攻击”的防御方式,

我不直说,不明说,

但是我给你来阴的。

跟这种人在一起,

你感觉生气。

有话不直说,来阴招。

这几个经常加在一起

混杂着连环出拳。

这个人身上这一系列的表现,

反应出ta不善于言表,

就犹如发育水平上不太会讲话的孩子,

憋的很紧张,看着人,

等着你明白我,

等着你揣摩我的心思:

“我看你一眼你应该能懂了吧”;

“你没懂就是你的错”;

“我这儿难受、那儿难受,

我没好,这就是你的错”。

表现为纠缠不息。

反映出ta在人际关系上、

责任上界限不清,

很多责任让父母来负责:

“我日子没过好是你不对!”

“我有病是你们有错!

这帐应该记你们头上!

所以我吃你的喝你的,

花你钱,都是应该的”。

在ta的意识里,

ta跟父母不是各自独立的,

而是共生状态。

这让我们再想起素材中提供的,

父母对孩子是冷淡的,

有距离的。

这就是所谓的“报应”啦。

小时候需要体验共生的时候,

没体验着,

结果讨债来了。


“疑病”的人对于家属来说真的像个

“讨债鬼”。

不停地缠着你,

好像你不停地得对ta尽责任。

说明ta的状态是滞留在共生期。

没有充分共生好,

就没有分离,

内心一直渴望客体在那儿,

咬住不放。

小时候跟父母有充分的共生,

到时候分离起来反而容易。

该满足的满足了,

该纠缠的纠缠了,

该淘气的淘气了。

孩子如果一直没说过,

但需要一直在,

“共生的特点”就一直在。

Ta对自己的不满,

变成对父母的不满,

ta也说不清楚是对自己不满

还是对父母不满。

加之ta的情感穿透能力差,

干脆蔫不吭声,

就磨着你,

特别磨人。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