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主体间性”,心理学研究的新突破(丛中)

发布时间:2017-11-06 10:10:00 点击:

很多心理学论文中会有这样一句话:“这意味着XX(某项心理活动)从神经科学上得到了证实。”


我疑问:难道心理现象本身就不是一种“现象存在”吗?为什么一定要用神经生物学指标去“证实”它的存在呢?生物学指标与心理现象之间,具备“点对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吗?所有的心理现象都需要还原到大脑的某个部位或某种化学递质?都需要这样去证实吗?

我发现,当代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倾向:总是要用昂贵的高科技手段去寻找与某些心理现象相对应的大脑生理活动,比如用fMRI或PET来研究“共情”等,好像不这样做,就不算科学似的。心理学家们都在努力地学习大脑解剖和生化知识,好像只有这样来做科研,才能表明他们自己是真正的科学家。

弗洛伊德是医学院毕业生,曾经在神经科学方面做过一些研究。由于当时的研究手段还比较落后,他难以有所突破。所以后来,弗洛伊德进入了心理学领域,不再研究脑干神经,而是用心理学的“内驱力”或自创的“力比多”名词概念替代“本能”、“能量”等生物学或物理学名词概念,这使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用某项生物学指标来“证实”心理现象的存在,这本身是有严重哲学或方法学问题的,这是对心理现象存在性的贬低,是对心理现象的不尊重,也是心理学家们面对高科技时的自卑心理表现。在实体论哲学指导下,以分析还原论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所开展的心理学研究,往往会走进死胡同,阻碍心理科学的发展。

三十年前,读“普通心理学”教材时,我发现作者把“意志”这样一个心理学概念还原为“肌肉的随意运动”,大篇幅介绍随意运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我颇为感慨,这不仅是一个概念错误,更为写心理学教材的那些心理学家们感到可悲、可怜,愣是把心灵现象还原到分子甚至原子水平,这还算是心理学吗?

精神分析是否科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答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研究和揭示客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弗洛伊德揭示了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具有科学性。但是,如果说,潜意识是一种非实体的、非物质的心理现象,它就不科学,那么,整个心理学体系也无法独善其身。

由于弗洛伊德是临床医学毕业生,他所受的训练都是生物学的训练,他做过脑干等神经科学研究,所以,弗洛伊德在头脑中、在哲学和方法学上,都是坚持“实体论”和“因果论”的,坚持“实证检验”的。所以,他把“潜意识”当作一个“功能实体”来描述。后来,人们认识到,潜意识是形容词而非实体名词。

现在一说科学,都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关于“因果关系”的探讨,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动机、需要、目的等主观体验的发现与尊重。弗洛伊德学说,或者说,整个心理学体系,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性质,原因在于,人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这两个属性。

很多心理学理论概念的混乱,追根溯源,来自于“心理(意识)是脑的功能,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这句话。很多人,只看重前面“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个要点,忽略“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这个要点,而且坚定地认为“物质(大脑)决定意识(心理)”,忽略了环境他人也具有物质性,忽略心理的能动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即“互动”。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决定意识”,这是对潜意识与意识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揭示。但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并不是这样简单地单方向因果决定着的,而是互为因果的。比如,潜意识中的创伤症结及超我,就是由外部环境刺激经过意识而内化为潜意识的。

心和脑的关系,人们一般只看到了脑对心理的作用,却往往忽视心理对脑的影响。经历心理创伤的人,往往会造成海马神经元的损伤;面对考试,心理有压力时,大脑就会出现神经递质的增加。因此,可以说,脑与心理,是互为因果的。其实,心与脑,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两者同时相伴,不分先后,甚至无论因果。

现代科学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往往采取系统论、信息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多因多果,互为因果;不仅看到事物的存在,更看重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比如,爱情,不能还原为两个单个的人,而是两个人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主体间性)。哲学已经从实体论,到主体论,发展到“主体间性”了。

曾有一个时代,可以叫作“分析还原的实体论”科学时代。当时产生了很多“分析学科”,比如,数学分析、化学分析、力学分析,弗洛伊德所创建的精神分析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幸好,后来的客体关系理论弥补了弗洛伊德学说的不足,重视环境的作用,采取了“人际关系”的研究取向,看到了人际关系,特别是母婴互动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发的作用与影响。

在心理治疗工作中,心理治疗师以自身为主体,同时也把来访者当主体,通过“共情”和治疗关系等技术,治疗师与来访者进行着主体间互动,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实现。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当初的实体论哲学指导下的“分析还原方法”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有以“主体间性”来指导心理学研究,才会有新的突破!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