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投射性认同的发生过程及心理治疗方式

发布时间:2017-07-27 14:28:00 点击: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概念诠释 

投射性认同最早被克莱因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有人将克莱因发现“投射性认同”对精神分析产生的影响类比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对物理学的影响,或者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对生物学的影响。投射认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很难理解,后来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在克莱因的投射认同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投射认同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人际行为模式。这与投射有所不同。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投射性认同的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领域。成为被投射的目标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但是成为他人投射认同目标的人是可能知道的,在投射认同中,接收者被迫对于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接收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进行投射的人感受和内在表象的储存室。其结果形成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为”。 

因此,在敌意投射性认同中,对自己内在敌对冲动毫无察觉的丈夫可能会持续的激怒妻子,并且刺激她,使他变得愤怒,他可能在外面呆到很晚,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并且不行守承诺。等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妻子便会猛烈的抨击他,丈夫对此的是感到惊讶,并非常生气。后来两个人和好如初,事情平息下去,直到下一次。丈夫的投射认同充当了即释放投射性幻想有操纵他的妻子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反映的途径。 

投射认同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是作为投射性认同基础的诱导。使用投射认同的个体会用不易察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操纵来诱导与他们有关的人以限定的方式来行为。这就像是一个人将自己内部舞台上正在上演的一个角色(一个涉及早期客体关系的角色)强行却又是潜意识地派给另外一个人来扮演。受操纵的人被诱导着从事一种认同,即认同投射者自己否认的那个层面,这就是所谓的“投射性认同”。 

发生过程 

    首先,个体将自己的一部分(坏的,或者理想的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并设法从内部控制那个人; 

  然后,当事人竭力让接受者(投射性幻想的对象)采取与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 

  再后,接受者对投射者的“竭力”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这时,接受者要么与当事人所幻想的行为一致,从而陷入当事者的圈套;要么接受者没有中套,即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时投射认同失败。 

主要类型 

临床中常见有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 

依赖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19岁的女孩与她姨妈之间的关系。女孩童年时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但她有许多机会跟她姨妈相处,姨妈在生活上与情感上给予了女孩许多关照。  

  女孩上了大学,却仍然保持着在大小事情的决定上均由姨妈作主,也保持着在许多事情上求助于姨妈。甚至上大学(在外地)时要姨妈开车送,放假时要姨妈开车来接。

   久之,姨妈有了不舒服感,内心有种不平衡的怨恼“你这么大了,怎么啥事还依靠我,况且你还有母亲呵”,姨妈也终于能直接拒绝侄女的一些请求。 

但拒绝之后,女孩的一系列反应是:委屈,对姨妈哭诉中带指责(你一直对我都是最好,现在这样无情);沮丧与怀疑(对咨询师表达:原来姨妈是那样喜欢我,为什么现在她这样呢,是不是我不好了?);无助与无奈(对咨询师表达:我感到很孤独很无奈,虽然我有母亲但她自己都无能,也帮不了我,姨妈很能干也很爱我,但好像她不爱我也不帮我了。我明显感到,我是寄人篱下的!我好可怜好无助呵)。而女孩姨妈的反应是:又气恼又内疚。 

  女孩说,“其实我并不是不能做那些事,而是姨妈现在对我的那种态度分明是对我的讨厌”。但女孩不清楚,她为何要依赖姨妈做她能做的那些事?姨妈的态度为何那么伤害她?当然,要分析的话题有很多。还是回到投性射认同的话题。 

  识别依赖性投射认同不难,凡是当事人以各种形式向你表达“如果你不帮我的话,我就走投无路”“如果你不关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杀相威胁的行为,都是采用的依赖性投射认同,在迫使别人关心或帮他。可往往那些“心软”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而陷入当事者无条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为了当事者情感控制的对象。 

  凡是治疗师感到来自对方的压力、控制、榨取感,透过这些负面感受,能够识别对方使用的是依赖性投射认同。这样看,是人的依赖情结和被依赖需要在制造投射性认同。 

权力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是诱导出他人的软弱、无能感,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 

  例如,有的人在工作环境中,总表现得盛气凌人,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强迫自己的逞强;特别对领导和同事的交流中,总是显示他“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的厉害,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虚荣需要。 

  在咨询关系中,他会无意识地表现得――他什么都懂,甚至会讲出许多高深的哲理,或提一些刁钻的问题,或总是否定你的意见……让你感觉到“他的强势”“你不如他”的无助感和压力感。  

  这样看,是一个人的自负,或自卑(害怕被瞧不起)在驱使人投射性认同。 

迎合型 

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通常是竭力诱导他人身上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 

  例如,一个女士述说,她在生活中对人特别地好,从来是为别人着想,总是帮助别人,但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在关键时候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为此他伤心不已也愤愤不平。 

  在咨询中,有的来访者总显得很谦卑顺从,不时地对你的衣着、声音、观点是赞口不绝。这些人的行为给你的感觉是“这人真好”的被宠被认同的感动,久之你会有一种说不出滋味的无形的压力感,那实际是不舒服的感觉。 

  迎合(或讨好)型的人,未建构足够好的自我同一性。因缺乏自我认同,才渴求他人的认同以让自己感觉有价值。不过是以“自己缺失的意义,只有在他人身上寻找”的投射性认同而达到。 

  所以神经症患者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按幻想中的“理想自我”投射给他者,如果他者认同了投射过来的“理想自我”,便会沾沾自喜,甚至有感激之情。如果究其心理根源,迎合投射性认同的背后是分离焦虑,或说讨好的动机是接纳情结。那些什么过度认同、假性认同、夸大认同,都是人的压制不满、害怕拒绝的防御,也可说是人渴望被接纳的主要手段。 

   这样看,是人的被接纳、被认同的渴望在搞投射性认同。 

情欲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性是生活的主题。当事者是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并以性保持的关系来诱导他人的情欲反应,从而满足性欲和控制欲望。 

  这一投射性认同模式,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并且很容易分析到,是当事者内心的性饥渴、性冲动、依赖情结等,在制造投射性认同。 

治疗方式 

初始阶段,治疗关系关系大于治疗技术”,共情性参与。 

  第二,澄清阶段的任务:澄清和揭示投射认同。治疗师需要将投射认同相关的隐匿信息传递(即非语言的、潜在的、暗含的)转变为公开明晰的表达。  

  例如,在依赖的投射认同中,某女孩多次向你传递出“你是我现在唯一可信任的人”“如果没遇见你,我不知能否撑下去”,并在咨询结束后以各种借口不想离开,或想请你吃饭等,治疗师先是容纳投射过来的“好客体依赖对象”,慢慢地治疗师会感受到被依赖的纠缠(反移情)。 

  这时候,治疗师需要明确地告诉女孩,“我感到了被你依赖的压力”或是“你的生活中曾有过无条件关爱你的人,我感觉到你是想把我当成这样一个人”等这样公开明晰的表达。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咨访关系关系已经被澄清,来访者会有领悟的释然感。 

  第三,分析阶段:质对与解释。此阶段主要完成: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对认同的分析;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同时,治疗师需要对投射过来的“迎合”或“性移情”作出拒绝的回应,向来访者表达清楚自己的立场。注意的是,治疗师所拒绝的是关系而不是当事者本人,阐明“就事论事”的拒绝。治疗师使用质对,若以语言层面,最好是开放性提问达到解释“冲突模式”,若以情感的层面,最好是隐性的拒绝到达揭示“投射幻想”,例如当对方传递出“回报”要求,治疗师可以用沉默,或一种眼神、手势等表达不接受。 

  此阶段,存在投射性认同的轮回,即澄清和处理了投射性认同后,又出现了新型的投射性认同,使得治疗关系倒退到新的投射性认同阶段,因此需要对投射认同的再分析与解释。这一阶段要达到,来访者开始认识到先前与治疗师之间的那种关系(是投射性的,或不良的)已不复存在了,咨访双方都感到很轻松。 

  最后,可视为整合阶段。严格讲这一阶段与分析阶段的任务有重叠,因为治疗师同样会给来访者许多反馈信息,主要是自己与对方交往过程中的感受(仍然是反移情),目的是给来访者提醒,在现实生活中,他人是如何感受与他(她)交往的,使来访者不仅自知,也能知人。 

  同样的,治疗师要对“分裂的认知模式”“假性认同”进行细节和精确性解释,解释所强调的议题更多是与被抛弃、被拒绝的威胁,是与“好-坏”的内化有关。 

  所有的解释,应该围绕一个现实目标——来访者要从原有的投射性病态关系中走出来,开始理解到自己完全不用依赖他人,也能得到(原来被依赖者的)被关爱和被接纳,意识到自己完全不必满足他人的需要,也可以获得被尊重和被认同。 

  说到底,是人早期的被遗弃、被否定、被欺骗、被打击的自我创伤,在源源不断地制造投射性认同。 

  所以,不管是什么理论背景下的投射性认同治疗,其终极目的都一样:扭转负性认同,整合分裂的认知结构。用感性的话说,是如何将内化的伤痛之恨转换成爱。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