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怎么区分伪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7-06-25 14:12:00 点击:
 讲解人:夏东方


各位晚上好!

今天与大家分享和伪心理学有关的我的看法,但说实话,伪心理学这个词也让我有些不太舒服。我认为人们对伪心理学的界定范围实在太宽了。当我们非要把心理学前面加一个“伪”字,便把很多的学科都贴上了负面的标签。好像标准之外,都是让人鄙视的。

比如很多人说周易、佛学、道家思想、笔迹学、NLP等等,都是伪心理学。这样的论调,潜台词是:我,正统心理学,是好的,你们是不好的,你要冒充我。

这样的说法似乎就有些太过傲慢了。实际上,生活处处是心理学,哪有什么真心理学,伪心理学?不过都是在观察人心,只是大家观察方法与角度不同而已。

但为了区分,有一种说法我是认同的,就是名字不同,谁也别伪谁。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

比如星座。非要说人家是伪心理学干嘛呢?人家根本就不是心理学,它有自己的名字,叫占星学。更离谱的是很多人会说佛学、道家思想等是伪心理学。但他们确实又不是西方实验心理学。他们是什么呢?它们也有自己的范畴,属于东方哲学,或者宗教学。那是一个更宏大的领域。

 

德国著名的研究人类记忆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我高中的时候,没少利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背单词,实证有效~)这位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那么这个短暂的历史从哪里开始呢?就从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心理学,其实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他的结论大多在实验室中完成,它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属于实证科学。

所以我们如果真要界定科学的心理学,那么可以说很大一大片学说都要被排除在所谓的“科学”的大门之外了。科学心理学要得出一个结论,过程非常麻烦,非常严谨。这是很值得我们佩服的。很多时候我们宁愿通过思考来寻求答案也不去很麻烦地进行科学的探究。第一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没有条件去研究,第二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会宁愿相信某些错误的经验和常识,也不愿意通过如此麻烦的科学研究手段去验证和了解事实真相。我记得我以前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的时候,要背很多很多的公式、定律,比如贝叶斯公式啊之类的。还要学很多的脑神经科学。现在很多都忘记了,可能是因为我没用利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吧。总之当时在学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还挺痛苦的,心中一直咆哮着一句话: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神奇有趣的心理学!

所以科学的心理学很复杂,很严谨,很枯燥,很无趣。好在,有这么一群科学家,为我们做了最为麻烦的事,给我们提供了相对更为靠谱的结论。我们必须向他们致敬。

 

但是,世界如此之大,人心如此复杂。也许再过很久很久,科学心理学也只能揭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冰山一角。更何况,科学的心理学才刚刚100多岁,它非常年轻。我们人类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生存500万年了,在实验室之外,关于人心,我们的发现与积累下来的经验也有很多很多。这就是艾宾浩斯的那句话,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哲学、宗教学、艺术等,都与人心紧密相关。或者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如果哲学宗教与艺术不嫌弃,我更愿意把他们归入广义的心理学中去。

 

那如果对我来说,既然都没什么真没什么伪这个概念,我这次还要给大家分享什么呢?

其实我想说很多。我不想从谁是心理学谁不是心理学这个角度争论太多,我觉得没有意义。在我看来,某种理论或者方法只要能让人更自由、更独立、现实功能更好、变得更没有偏见、我都会觉得那是好的。当然,现实功能更好这一点我们另谈,因为佛家与道家的思想也不是以此为目标的。

 

 

可是现在有很多的理论或者所谓的人生导师说的一些话,不严谨。或者说一句话说给一万个人听,那可能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但很多时候你并不清楚你吃的是砒霜还是蜜糖。别人也没有告诉你。你没有筛选能力,稀里糊涂就把那鸡汤给干了。还有朋友圈、图书馆励志区,都堆满了太多太多的所谓的鸡汤。看了有些鸡汤或者有些导师说的道理,很有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你变得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你的现实功能一点没有变好,身边的人一看,就觉得你怪怪的。


比如很多书或者老师会告诉你,人生应该是丰盛的,应该是幸福快乐的。当然了,我们非常愿意相信这是真的。结果一旦我们感觉到了不快乐、愤怒或者恐惧,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我一定得赶紧解决掉。可是,却很少有人告诉你,这些经历是真实的,正常的,甚至能授予你智慧的。

比如看了某些文章或者心理励志书籍,我们会认为愤怒是不对的。一旦我们感觉到愤怒,就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我是不是度量太小了?我是不是应对方式有问题?我是不是不够智慧?否则怎么会生气呢?但实际情况是,你的情绪没错,你的这些想法错了。很有可能是你感受到了别人对你的恶意与攻击。这时候可以攻击回去啊!为什么别人攻击你了你还要继续再攻击自己呢?你这样不怕得抑郁症吗?

我们说抑郁有一个很典型的防御,叫做内射。内射通俗点说,就是所有不好的,都怪我。

所以很多的论调都会让没有分辨能力的我们陷入压抑、自我攻击、或者自我吹捧、或者说虚假的和善当中去。

 

所以这次分享,我想针对我们经常能够在心理学励志书去见到的话来谈谈我的理解。

 

比如说很典型的一句话:你要做你自己,你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有一次我看一个视频,主持人在采访一位很知名的老师,让他给镜头前的朋友说说,他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他就你要做你自己,你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然后就没有了,他们说完这句话之后就闪人了。他们没有给这句话更多的解释,也没有注明哪些情况下可以用,那些情况下绝不可以用。我会觉得有些不负责任。说极端一点,一个抑郁症患者,这会儿感觉十分想跳楼,一个反社会人格这会儿十分想杀人。我们要教导他跟着感觉走吗?

你可能说我觉得例子太极端。其实我刻薄一点说,这句话对大部分人都是砒霜,虽然他是很蜜糖的样子。

 

先举一个例子不那么极端的例子吧:比如有一个男孩子,要去登台演讲。他很希望自己变得勇敢。但实际上他很自卑、很害怕。这也许是他小时候经历过什么很大的挫败感、或者是长期以来一直不被认可,或者被不切实际的过度赞扬,然后出现假性自恋,遇到一点打击他承受不住了之类的。我们不去深究,原因有很多,总之他的内心有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情结,而这个内心里的情结是他恐惧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根源。在他登台之前呢,他的腿都不自主的打哆嗦。

其实这个时候他有两种情感:一种是对变得更勇敢的渴望,还有一种是恐惧。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个时候体会一下,在上台之前他最强的感觉是哪一个?如果这个情结够大,我想不小,腿都哆嗦了。那么他肯定是恐惧。感受到恐惧我们的本能就是想逃离。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告诉他,跟着你的感觉走,多半他也就走掉了。而这种逃避,从长远来说,是不会帮到他的。


我们每个人活了那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内心底里面会有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情结。这些情结主宰着我们,我们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情感。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也可以说我们是成也情结、败也情结。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我们之所以有局限,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那些带着情感体验的情结决定的,我们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我们所谓的跟着感觉走,很多时候不过是制造了一次次的强迫性重复罢了。强迫性重复这个词我就不解释啦,咱们群里的老师应该都知道的。如果不带着觉知、不带着勇气、或者不到走投无路不得不改变,那么我们的命运就是被一次一次的强迫性重复塑造的。心理咨询,就是打破强迫性重复,让你获得人生相对的自由。

强迫性重复好打破吗?我认为十分不好打破。因为我们都是一群特别善于跟着感觉走的动物。

可能也有人会说,很多人太过顾忌别人的感受,那么这句话对他来说是不是就是蜜糖或者说是良药呢?我觉得得看个人理解,但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也不是。因为太过顾忌别人感受的人,他在为别人付出或者总是忽略自己考虑别人的时候,他会很舒服。他内心底里可能有一个不安,就是“如果我不为别人做点什么,我就是不好的”。这时候如果你让他多考虑自己,他会有愧疚感。为了避免这种愧疚感,他可能有得跟着感觉走一回:去顾忌别人的感受。这样他觉得安全、舒服。

 

我在想,也许跟着感觉走这句话适合于一种情况:你不是为了避免什么而出来的感受。或者说这种感受不是一种代偿反应。

比如说我想为别人多做些事情,但我不做也不会觉得自己不好。

或者我想现在想攻击谁一下,但我不是因为怕自己显得很弱才去还击,而是一种初始的感觉,他攻击我了,我要攻击回去。

还有我现在想出去旅行,并不是因为我得躲着一件什么事儿而想去,因为躲避解决不了问题。而是就是单纯的想去看看风景。

这一点我只是刚有一个感觉,还不清晰,大家可以讨论。


也就是说我们得有一个觉知,我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弄的相对清楚了,在去决定要不要跟着感觉走吧。顺着你的惯性走是最舒服的,但它不会得到新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一直说咨询师要利用自己的感受,但从来不会说我们工作的时候要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很可能就会变成咨询师反移情的见诸行动。对咨询关系不利,也很可能不但不能帮助来访者打破强迫性重复,而且还会与他合谋,共同再完成一次强迫性重复。所以这句话所以跟着你的感觉走这句话我想修改一下,就是多体察、尊重自己的感觉,而不是上去就跟着它走。

 

 

还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你要爱自己。

 

这句话最初不是我质疑的,我只是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一次听到有人有理有据的反驳这句话是郭老师,他一直在质疑这句话。我觉得我今天还想说一说,听过的朋友可以再听一听,因为这句话现在太流行了,信徒也太多。

首先这句话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怎么爱自己?就像你要把自己抱起来一样。怎么抱?

那有人说,我们不能爱自己啊?那我们是不是要糟践自己?我不是这个意思。

首先我们回到爱自己这个悖论上去。我要在这儿盗用一句郭老师曾经说的话,也是这一句话,分分钟说服了我:爱是什么?爱是欲望的满足。欲望源自于哪里呢?欲望源自于缺失。没有你才会想。我们自己缺失的东西是因为我们就没有。既然没有,那么我们自己怎么去填补自己的没有?我们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实打实的满足,只能依靠那些拥有我们缺失的东西的人去满足。

 

所以爱只能从关系中获得。想获得爱,不妨走出去,走到关系中去,我们去满足别人,别人来满足我们。一切的自我满足,可能都是幻想。那叫自恋。

另外我也想问:总在说爱自己,你对关系一定是太失望了。所以修复关系可能是你首先需要去面对的,而不是躲进爱自己的幻想中。

有人说,我为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我为自己买一件心仪已久的昂贵衣服,这也算爱自己吧?我会觉得除了本能之外,很多的物质性满足都是情感满足的代偿。爱这个字有太多的情感成分和情感渴望了。

所以这句话我也想修改一下:把“爱自己”修改为“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些事情”。走到关系里去,大胆承认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爱,也是在为自己做些事。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