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资料

韩岩主体间心理咨询工作坊回顾

发布时间:2017-09-04 16:12:00 点击:
韩岩主体间工作坊回顾--“最佳挫折”VS“最佳反应”


  韩岩老师在广州主持的主体间工作坊从2012年8月26日开始,为期3天,于8月28日顺利结束。虽然至今为止活动已经结束两个月,但很多情境回忆起来依然记忆犹新。

  这次活动给我的冲击和震撼特别强烈,大概是我第一次主动投资,并投注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开展稍大型的专业学习活动吧,而且有幸能和韩老师及众多同道在地面上进行生动而真诚的交流。整个过程中我都能清晰感受到一种鲜活的情感的流淌,那种活力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第二天的止观练习中,我体验到的那种空灵愉悦而自由的感觉,原来是自体的感觉。
  整个活动结束之后,给个案做咨询时感觉底气更足更有活力也更加专注,尤其是对一些长程个案。在咨询中会感觉跟来访者更“搭调”,想来这还真不愧是心理咨询师的内功训练。
  在工作坊中参与实验是为了培养觉察力,体会觉察和感受的东西。实验中的低分配对虽有些难度,却似乎更有趣味。找低分的好处是脱敏和认识自己。我很感谢接受我低分挑选的同行。当我们从行动上选择了一个人做低分对象时,或许在内心里深信,被我们打低分的这个人,他(她)有力量去承受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似乎不那么友好的东西?只是很遗憾我没能耐心多等待一会儿,好让自己作为低分人员被挑选上,那样说不定感受会更有趣呢!
  还有,模仿能增加亲密感,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对方更象一些,来调整对对方情感强度的理解。
  短短3天的时间,很多有意思的内容都没能来得及在课程中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最后一天下午的现场示范可谓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但很遗憾的是活动很快就到结束的时候了,甚至哪怕比原定结束时间延长了大半个小时,大家也仍然意犹未尽,几位学员因为有其它事情安排而不得不提前告别。我作为主办方负责人也一直沉浸在学习状态里,忘了对整个活动做些总结性的分享和回顾。
  后来我曾在邮件中对韩老师提到我个人的一点想法,问他假如第二天做现场示范,第三天做神入练习会如何。他回复说:你这个主意不错!
  这次活动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一些盲点,譬如在某些时候我对情感的回避和畏惧,由此发觉自己还需要更多修炼自己直视情感的勇气,训练自己在越来越多的时候无畏无惧地面对自己内在的情感。
  韩老师学识渊博,思维清晰,坦诚实在,有深厚的心理治疗功底。不只在课程期间,哪怕是茶余饭后,或去机场的车上,我每每问到一个问题,他都会不惜余力地慷慨分享他所拥有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甚至包括他在澳洲的丰富经历和感受。听起来令我眼界大开倍受鼓舞!

  再简单分享一下课程中我个人印象较深的几个知识点:

1. 同调与同在
  同调:在来访者的框架里,咨询师和来访者保持同调。
  “个案所迫切需要的,以及我们努力想要提供给个案的,是以我们能力所及的去敏锐同调于个案此刻的真实感受,而这或许是个案以前从未曾经验过的。就是这种治疗师心境的可靠供应,奠定了个案觉得自己毫无疑问地有资格去享受喜悦之核心自体成长的基础。”(摘自《当代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
  同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症状同在,始终相信同在有意义,有信心承受来访者的痛苦。

2. 最佳挫折与最佳回应
  “最佳挫折”这个概念是由主体间性心理学家巴克尔提出的,即当儿童遇到挫折时,如果得到父母适当的回应,这个挫折就变得可以承受,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和成长,从而变成最佳挫折。(相反,如果挫折发生时,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理解和回应,就会形成难以修复的创伤,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于生命中,成年后以各种方式持续影响人的一生)。后来,又有心理学家认为,挫折就是挫折,没有最佳挫折这回事。因为挫折是人生的常态,儿童时时都会遇到,挫折最终形成创伤还是得到成长,关键还是取决于父母的回应是否得当,因此,只有“最佳回应”,而不是“最佳挫折”。(推荐武文的博文)

3. 高路与低路
  低路叫作情绪的路,高路叫作认知的路。高路来得慢,低路来得快。合一包含的是高路跟低路之间的整合。作为咨询师这两条路都需要学会去走,也就是高路低路两方面的训练都需要。如果来访者的模式是低路为主,咨询师就要多走低路;来访者的模式是高路为主时,咨询师就要多走高路。

4. 无条件积极关注
  人本更强调情感,人本和其它学派的好多微妙区别都体现在无条件积极关注上。没有了无条件积极关注,神入就变成了操纵术或读心术。无条件积极关注最大的特点是信赖,希望、信赖的态度,在我你相遇中的信赖。以淡定包容恐慌,以热情对待绝望。

5. 真诚合一(congruence)
  真诚合一不是简单的口头语而是一个专业术语,首先包含了自我觉察的成分,其次包含的是,内在有不同的自我,多元自我态,这些态如果互相之间冲突分裂就变成边缘人格障碍,互相之间都有觉察就不会那么矛盾冲突,就叫合一。第三个因素包含了所谓的自我暴露,也就是治疗师的透明性,最关键是什么时候要透明,什么时候不透明,那么什么时候非常袒露并表达自己,什么时候不能袒露,这些只能用具体的个案例子来说明。罗杰斯专门写过一本书讲述真诚合一。

6. 神入
  神入包括神入体验和神入回应,有简单的神入回应,唤醒式神入回应,探索式神入,猜测性神入,以及神入性解释。神入的第一个机制是感染,没有语言的时候,是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感染到对方。接收之前有一个本能的模仿。感觉对方的时候,我们所拣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我们自己比较有经验的。第二个机制是感觉,命名,陈述,构成比较感性的神入回馈的重要机制。在神入练习中,要回到最简单的地方感受自己的情绪,不要走太远。没有神入,就更谈不上准确的神入。
  形象说法:真诚合一是治疗师的存在状态,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治疗师的态度,神入是治疗师的创意性过程。

7.原极适应性情感与原极非适应性情感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原极适应性情感必须走完它的流程。

8.自体客体经验和自体客体体验
  这两个说法其实是一回事。

最后简要摘录一下学员的一点反馈:
  1. 虽然课程结束很长时间,但韩老师讲课中提到的很多内容依然清晰如昨日刚听到的一样。
  2. 因为有很多资深的咨询师在,体验很有深度和丰富性,对韩岩老师像个孩子般的好奇心态和敏捷温暖的回应印象深刻。
  3. 真实自我态与特定场合的他人如何相融,这次工作坊对我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4. 从现场示范中学到和感受到的内容最丰富。接受培训之后,在咨询中相比过去会给个案更多有力的肯定,非常有效!
  5. 我很希望你能和韩老师合作,将我们的这个课程持续下去,并且有一些相关课程可以加进来,也可以使我们的这个团体的成员聚在一起更加亲密地交流与互动。期待着。
  6. 深深感谢宜宏老师引进了这么好的课程,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好课程可以分享和参加。你们能够把老师感受照顾好就够了,我是来上课学习的。

最佳挫折的例子


晚上散步,对面跑过来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妈妈手里玩着手机,跟在后面。突然,啪的一下,小女孩摔倒了,她有点不知所措的趴在地上,回头望向不远处的妈妈。我看着这个妈妈的反应,第一时间,她快步跑上前似乎想把孩子抱起来,但是一看孩子没有哭,她有些犹豫,又缩回了手。一看妈妈伸出手又缩回了手,小女孩感到有点委屈,噘嘴作出要哭的样子,这时候妈妈赶紧蹲下来,再次向女儿伸出手。小女孩拉住妈妈的手,自己咕噜一下爬了起来。妈妈笑了,鼓励地摸了摸女儿的头,却什么也没有说。
我正好走到了跟前,笑着对小女孩说:啊,宝宝,你真勇敢!小女孩的脸上立刻绽开了一朵花一样的笑颜,好可爱,好快乐。
妈妈也很开心,连连对女儿说:“看,阿姨夸你呢,快谢谢阿姨!”
小女孩蹦跳着笑嘻嘻说:谢谢阿姨!
我和母女俩道别,继续散步,想起前不久在新人本心理工作坊中韩岩老师提到的两个概念:“最佳挫折”和“最佳反应”。
最初,有主题间性的心理学家提出“最佳挫折”这个概念,即当儿童遇到挫折时,如果得到父母适当的回应,这个挫折就变得可以承受,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和成长,从而变成最佳挫折。(相反,如果挫折发生时,得不到父母的很好的理解和回应,就会形成难以修复的创伤,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于生命中,成年后以各种方式持续影响人的一生)。后来,又有心理学家认为,挫折就是挫折,没有什么最佳挫折这一回事。因为挫折是人生的常态,儿童时时都会遇到,挫折最终形成创伤还是得到成长,关键还是取决于父母的回应是否得当,因此,只有“最佳反应”,而不是“最佳挫折”。
刚才发生的小女孩摔跤就是一个挫折,而母亲的回应似乎是有点两难,她开始本能地要去抱起孩子抚慰她,但是看到孩子并没有太害怕,也没有哭,只是在看妈妈的反应,她又想让孩子试一试自己爬起来。我想,这个时候,妈妈怎样的回应才是最佳回应?既不会因为太过旁观和被动而让孩子感到不安全和被忽视,同时也不能因太过于担心而妨碍了孩子独立面对挫折能力的锻炼和发展?
我觉得,这个母亲的反应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最后缺少了一点对孩子独立应对挫折行为的及时鼓励和肯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自信。我加上了最后一点,这个过程就成为一个最佳反应:虽然摔了一跤,但是孩子和妈妈都这么开心,当然,我也很开心。
最佳挫折和最佳反应,在心理治疗中很常见,每个来访者都是带着各式各样的挫折来到心理咨询师面前,希望得到理解和帮助。而是否能够把挫折变成“最佳挫折”――即把挫折带来的创伤性感受转变为可以助其成熟和成长的“最佳挫折”,则需要咨询师能够像一个“足够好的父母”,充分地理解来访者,无条件的接纳来访者,积极关注来访者。当这些理解,接纳和关注,成为“最佳反应”时,挫折和创伤以及痛苦就得以转化和改变。前提是,咨询师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来访者的“挫折”是什么,才能做出最佳反应。
可以说,挫折总是存在的,但挫折之后,是得以修复和改变,还是形成二次创伤,取决于咨询师的最佳反应能力。这种最佳反应并不容易,例如,一个哭哭啼啼,很痛苦的来访者,就像是一跤摔在地上的小孩,是抱起来,还是扶起来,还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即需要咨询师的经验,同时也需要咨询师的共情能力。
例如,一个来访者总是习惯性地迟到,而且对治疗师不给他延长治疗时间而感到生气,抱怨治疗师太严苛,从形成治疗中的挫折感。面对来访者要求延长治疗时间的渴望,治疗师坚定地拒绝,通过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自我挫败模式,从而自己有能力改变迟到的习惯,这种挫折就可以变得能够承受。最终,这种挫折不是通过治疗师的“一再退让”,而是通过坚定的拒绝,而变成了“最佳挫折”,通过这个“最佳挫折”,也就是治疗师的“最佳反应”来达到来访者的自我成长――就像是孩子摔倒了,每次都要抱起来才能够解决,对一个一两岁的孩子是合适的,但是对一个已经七八岁的孩子就必须拒绝去抱他,而是鼓励他自己慢慢站起来,才是最佳反应。
最佳反应总是可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功能的发展,和自我理解能力的扩展。相反,对于一个重度抑郁,现实功能明显受损而迟到的来访者来说,这时候只是简单地拒绝,可能就会形成二次创伤。这时候,可能更多的重点,是要先去关心他,倾听他,去了解他的困难。
“最佳挫折和最佳反应”在生活中的运用领域很宽广,生活中挫折总是存在的,关键我们自己对挫折的反应是什么。如果是最佳反应,挫折就会成为生命中的垫脚石,让生命更上层一层楼;如果是不良反应,挫折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让我们跌倒在挫折的绊脚石上。例如婚姻,每对伴侣在都会经历婚姻中种种挫折,对这些挫折,如果得到的是自己或伴侣的“最佳反应”,即有能力把挫折和冲突变成对“内在亲密关系需求”的修复和整合,婚姻就会进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但是现实中,面对婚姻中的挫折,很多人常常是“不良反应”――抱怨、指责、冷漠、报复、背叛……婚姻就会受到伤害甚至破裂。对一些原始亲密关系就有创伤的当事人来说,还会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创伤”。
儿童时的挫折,如果得到父母的最佳反应,就会成为促进成长和发展的动力;这种最佳反应日积月累,最终会内化到我们的生命中,成为成熟的自我客体经验。在成年后遇到各种挫折时,“成熟的自体客体经验”就像是“足够好的父母”那样,自动自发地以“最佳反应”来应对,从而收获生命中更丰富的体验和胜任感。相反,如果我们不能依靠自己的“最佳反应”来应对挫折,就会激发潜意识中原本未解决的“原始创伤”,形成心理障碍或各种心理症状。这就需要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完成这个“挫折-最佳反应-转化为最佳挫折,从而达到成熟和对挫折的逾越”心理过程。
我发现,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这个过程会被一再地再现:来访者遭遇的挫折-治疗师的最佳反应(足够好的父母)-转化为最佳挫折,从而达到成熟和对挫折的逾越-最终收获成熟的自体客体经验,即内在的“足够好的父母”。即:来访者对理想化治疗师的某种失望――这种失望形成心理治疗中的“挫折”――治疗师不断通过“最佳反应”,帮助来访者修复挫折,使得“必要的失望和挫折”变得可以承受,形成最佳挫折――来访者获得对挫折的修复,收获了超越挫折的能力和自信。
这个过程,在我的那些已顺利完成整个心理治疗过程的来访者身上,一再一再地被重写。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