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案例

孩子偷东西心理咨询案例

发布时间:2018-08-01 14:19:00 点击:
小西(化名),女,9岁,三年级学生,因多次偷拿同学的物品,经班主任建议,由其父母陪同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父母叙述:小西是独生女,自小乖巧伶俐、备受宠爱;在孩子5岁时,父母去了周边的另一城市发展,周末或节假日才回家,孩子平时由外婆照料。
父母说,此前也曾发现小西从妈妈的钱包里偷拿过几次钱,金额从几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另外,她还有说谎、欺骗行为,涂改试卷分数、说自己考了全班第一,偷拿其他同学的奖品、说是老师奖给自己的……
为纠正小西的这些不良行为,父母曾反复地跟她讲道理、写保证书,甚至打骂过……但都没有什么效果。为此,父母担心不已,生怕小西会被老师和同学排挤、害怕孩子日后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像小西这样,曾有过偷窃、说谎行为的孩子,不在少数。面对这样孩子,父母容易心烦意乱、惶恐不安,常常从道德层面甚至是法律层面去看孩子的问题,并企图通过教育和惩罚去改变孩子的行为。

但结果往往不能如父母所愿,甚至是适得其反。因为把孩子当成一个未来的罪犯来看待,只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不认可或者表面的顺从,亲子关系受挫,最后可能真的把孩子送上犯罪的道路。

那么,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首先必须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

就拿偷窃来说,很多孩子知道这样做不对(除了那些还没有“所有权”概念的低龄儿童外),但他依然这么做了,这一定有他的动机,不过也许连孩子自己都不一定能意识到。所以当父母问及他原因时,孩子常常会报以令人困惑的“不知道”,或者是固执的沉默。这并不代表孩子是有意地在对抗父母。

如果父母不理解这点,孩子就只能郁闷地、被动地等着被惩罚,或者是顺着大人的意思说、成为一个说谎的孩子。

有些孩子偷窃,是他确实很想要这个物品,但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去获取;不过,更多的孩子,他偷的物品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或者说远超出了他的实际需要。

比如小西,她偷的都是同学一些不值钱的文具,只要她需要,家人都会买给她;另外,她从妈妈钱包偷拿的几百元钱,大多也没有花出去。

小西的父母对此很不理解,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偷窃和说谎?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明知错了还不愿改?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表面这么乖,背后的问题这么多?

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在二战期间曾担任政府疏散项目的精神科顾问。他发现很多跟父母分离的儿童,出现了偷窃、说谎、争斗、破坏等“反社会行为”。经过观察与研究,他据此提出了“反社会倾向理论”,认为:这些儿童在人生的较早期,曾经得到过父母良好的照顾,体验过够好的养育环境;由于战争不得不与父母分离后,孩子出现的“反社会行为”,表达了孩子的无助感,是孩子向养育者发出的求救信号;孩子在努力寻找途径去弥补这种良好环境连续性的断裂,比如,孩子可能很愿意来一次小的偷窃,他需要知道环境(重要的养育者)是否能够承受他。不过,这些大多属于潜意识层面的交流,不容易被孩子自己及其父母等养育者所觉知。

反社会倾向,不仅仅与战时被疏散者有关,而且与在情绪发展的关键阶段缺失了良好养育环境的其他个体也有关。

回到小西的个案,在小西还十分依赖父母情感支持的年龄阶段,由于父母到外地工作,她的情感需求被忽视了,她体验到分离焦虑、不安全感和无望感,进而出现强迫性偷窃、说谎等行为。

小西的反社会行为,是她对情感需求被剥夺所做出的恰当的反应;她想表达出自己受到了伤害,并吸引父母对她的关注;她在企图努力找回她曾经拥有过的良好养育环境。

小西所偷窃到的物品本身,并不能给小西带来真正的满足;她只是将某种原始的、爱的冲动,借助偷窃的形式宣泄出来而已。

另外,小西平时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的乖巧,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位更加符合父母期待的孩子,以获得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爱;还有说谎(如:涂改试卷、把别人的奖品说是自己的),也是孩子急迫地想获得父母认可,而采取的一种不恰当的应对方式,或是因此混淆了现实和想象。

明白到这些,理解了孩子这种无法控制的偷窃、说谎行为背后的意义,父母就不容易因为孩子的这些行为而感到烦躁、焦虑、愤怒以及沮丧;就能够更从容地面对和接纳孩子目前的状态,以及对孩子的转变充满信心。

父母知道,没有必要不依不饶地追问孩子原因,更不应该简单地对孩子进行责骂及惩罚,因为这样做,不仅让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痛苦,而且孩子可能会变得习惯说谎、不再内疚、继续偷窃,甚至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曾经有过一些偷窃、说谎等“反社会行为”。或许是家里人不知道,或许是知道了但没有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去“纠正”,这些孩子长大后还是成为了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处理孩子的这些反社会行为,最主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的、逐渐增加自由度的、持续稳定的良好养育环境。


相关阅读

育心烟台心理咨询中心

烟台心理咨询师

免费在线专业心理测试(官方版)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一)

心理案例分析(二)

常见心理咨询问题解答

心理专家解答来访者问题集锦

媒体报道及杂志约稿

心理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